当前位置:首页 资讯服务 活动 东方红·金融聚交论坛 正文

金融科技带来的是颠覆还是重生?

时间:2017-05-27 来源:界面新闻 字号:      


5月27日,首届上海交通大学“金融聚交”论坛上,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、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做了题为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科技与银行金融业”的演讲。

演讲一开始,马蔚华提到自己十几年前曾经在上海交大讲过的一个课题,“这个课题叫‘互联网和现代商业融合的变革’,十几年后,我还想讲这个课题的延续,这就是金融科技,或者叫科技金融和银行业的变革。”

“短短十年词汇的变化背后,是科学技术巨大的变化,以及它给社会,特别是银行也带来的巨大机会和挑战。由此我想到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:在过去20年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,我们悄然走进一个无名时代,这个时代充满了挑战、危机和机遇。”

“我可以比喻一下,互联网如果是1.0版,那么科技金融应该是2.0版。互联网金融是把传统的金融机构的产品、购买方式,从线下搬到线上,这个是优化了客户的体验和服务购买的渠道。从本质上看,互联网金融阶段解决的是客户体验问题,解决的是渠道问题。金融服务的消费方式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,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本质区别。”

“来自商业模式的冲击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竞争力本源的拷问,来自思维方式的冲击则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灵魂的洗礼。”

以下节选自马蔚华演讲内容:

我历来认为银行本身属于IT属性,因为回顾历史,IT每一次发展都会带来银行的变革。最早时候银行叫票号,现在有了电脑电话以后,银行效率大大提高了。我想当年的票号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。一百多年前的富国银行,就是为淘金的人,把半成品的金矿千辛万苦运到金加工的地方,这是它成长的过程。

科技金融的发展带来的挑战有两个,一个是商业模式的挑战,一个是思维观念的挑战。

商业模式的挑战,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方面。

第一是大数据出现了,银行业怎么充分利用大数据。

互联网的发展最大的一个社会效益就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,但是对银行来说,银行的赚钱就是靠信息不对称的。互联网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,所以这对银行传统的盈利方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但是这件事也是银行的机会,所以商业银行要主动拥抱这个时代,科技金融和金融核心的业务结合起来,比如说你可以在数据信息积累的挖掘上下工夫,你通过数据挖掘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,特别是个性化的需求,服务的需求。过去我们很难在传统的金融下了解,现在通过手机就可以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。

另外,我们可以通过客户的身份信息、社会关系信息、交易信息、生活信息和行为信息,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,洞察他们的需求,研究他们的偏好。这既可以大批量获客,也可以了解他们不同的需求,然后可以控制风险。它可以给我们带来过去无能为力的一些事情。

它带来的挑战是,如何发挥平台和流量的作用。

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,流量就是变现,对于银行来说,流量也有意义,意味着数据的积累和市场的机会。如果没有足够的客户流量,银行的客户直接增长和价值创造也是没有基础的,所以面对金融科技在平台和流量方面强烈的冲击,银行必须学会基于客户细分领域的强需求、硬需求,建设多层次的平台,哪里有交易平台我们就在哪里对接。不仅与线上的电商对接,还要与线下的商圈合作,不仅重视自身业务平台的建设,也要积极和总行连接,开展跨业异业的合作。如何建立一个大交易平台,这对银行来说越来越有意义。过去银行是建网点,现在是建平台。

第三是如何与线上线下的结合。

我觉得线上线下的一体化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场景,应用场景的威力已经在微信支付红包里有了很好的展示。最近我们看到了这个事给银行带来的挑战。我们如果因为这个红包,实现了在支付业务前端对银行支付职能的替代,我们在后面就失去了和客户联系的通道,一旦沦为虚拟帐号间资金流通的管道,我们就很有可能失去和客户的直接联系,我们就没有办法把握客户的现实需求。

所以,我们该设法针对需求创造产品,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,必须要做的。我们要主动去做到线上线下的结合。这也是一个商业模式的挑战。

另外,最重要还不是商业模式的挑战,而是思维观念的挑战。

我们说来自商业模式的冲击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竞争力本源的拷问,来自思维方式的冲击则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灵魂的洗礼。

比如客户至上。我们也非常重视客户至上,但是我们银行和科技金融公司在逻辑上有差异。银行讲究的是通过规范制度流程和严密的风险控制,最大化提高投入产能效益。银行制度都很严,所以我们每个之间的防火墙都是很严密。科技金融是提高客户体验,尽可能为客户创造价值,它的财务目标开始可能是推的,但是最后是水到渠成,这就是烧钱的逻辑,银行可能不会去烧钱,但其实思维上是没有差别的。

第二是开放包容,我们过去在银行创造产品,不是采取封闭的模式。当然每个银行之间在创新上都是保密的,甚至在我们内部也是分工非常明确。当然这是过去了,现在不一样。互联网金融是开放的,甚至邀请客户一块来开发产品,因为客户最知道需求,所以他的产品就符合客户需求。

第三个思维方式是平等普惠,因为科技金融,包括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是更民主,更普惠,而不是少数专业的金融服务模式,故更容易得到社会大众的拥戴,所以科技金融的发展对普惠金融具有指导意义。

我们也高兴地看到,这几年,在互联网时代,传统的商业银行已经接受了新的思维方式,而且有的走得很快。

关于科技金融未来的趋势,我判断有六个方面。

第一,在线与在场。在线与在场将成为金融的攻坚时期。我们过去的工业时代,社会是保守思维,基本上都是触手可见、中心化、控制化。而凯文·凯利在《失控》中说过,未来是分布式的。分布式的核心内容就是点对点网状结构,这个对于金融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。所以我们现在奉行的共享经济模式,就是很好的分布式结构管理。

第二,点对点,端到端,P2P的去中介服务。随着金融场景不断的深化,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仅物理空间将被打破,类似像VR眼镜那样的,把银行物理上的场所虚拟化,随时随地可以提供银行服务,而且银行的信息账户、信息系统和账户系统,可以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,也做到完全开放。甚至,客户和银行共享一个账户,共用一个系统,以加密的算法和加密的芯片,可以使银行建设无形的账户,所以这样可能更有助于银行和客户的结合。

第三,随时随地,随身随需提供服务。一首歌你换成CD的唱片,发行量和成本是正相关的。但是你如果通过网上发行,不管多大的量,边际成本也是零,几乎是零。所以工业社会的金融已经非常发达。

第四,经济界限和地理界线的模糊。从地理上许多互联网巨头都在谋求全球布局。

第五,传统企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。现在工信部跟踪国内大宗商品企业发现,70多家钢铁企业都在做电子商务,或者做供应链的提升改造。2012年上线的找钢网,2015年平台钢铁交易量达到3200万吨,占钢铁总量将近10%,而且这是一个新的产业科技金融的趋势。我觉得它将来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景。

第六,行业生态建设更加完备。所有的技术是相互作用的,所以必须有一个科技金融的生态,会有更多新的趋势让我们去想象。

(本文由蔡越整理。)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