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顶尖对冲基金如何营造公司文化(下)
编译/东方红 精译求精
本文摘自戴利奥撰写的《Bridgewater 管理原则》。戴利奥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布里奇沃特投资公司(Bridgewater Associates) 的创始人兼总裁,在市场惨淡的2011年斩获138亿美元,一举超越索罗斯和保尔森,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对冲基金经理。该管理原则共计287条,涵盖了从个人决策过程、营造正确的文化、选对和用对人、发现诊断解决问题、决策中的概率等多项管理心得,备受追捧。
51
你不仅要强势,还要做到心胸豁达,舍弃所谓的“自我”。很强势,但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,很可能犯错误。舍弃自我,才会不那么关注对错,这样别人才能坦诚与你交流,因为他知道你们共同的目标是找到最好的答案。通过观察周围很多聪明且勤奋的人,我发现骄傲和自我是让他们没有达到目标的两个最大障碍。骄傲意味着你明了自己擅长的领域,但同时你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盲区,不愿意面对自己会犯错的事实;而自我表现为你对他人的评价太过敏感,总是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够好。
52
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见,但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有同等的价值,有些甚至有害而无益。所有的意见都可以放在开放的框架下考虑,但是要同时参照提意见人的历史记录和经验。没做成过事情却自信满满的人,要么天真,要么自负。
53
大家经历有限,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,所有人都参与的决策意见要分等级,这样不仅提高决策成功率,还节约了时间。
54
共同决策时,要考量自己和他人的可信度,即正确的概率,当然不会是准确的数字,且仁者见仁,但至少可以通过历史记录和推理做出大致判断。
55
要问“我为什么要相信你”,“我为什么要相信我自己”。不是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同等价值,这点经常在讨论中被忽略。我们需要衡量每个人的过往正确率,在被挑战时能否坚持观点等等。
56
我遇到过没有经验但是却能够提出很棒见解的情况,虽然很少。我们必须让每个人开始建立自己的“意见历史记录”,而且每一次所表达意见被评估的过程,应该是公开透明。
57
把事情做成功,且能够很好地给出逻辑和解释,是绝对的加分项。如果只能做到一点也不错,但两点都做不到,就绝对不是可以信赖的人了。
58
要问自己有没有权利发表看法。
59
调动所有人的方式有几种,辩论,讨论和培训。辩论是在平等的员工之间进行,讨论则对问题理解程度不同的人都可以参与,而培训是理解程度好些和差些之间的交流。无论哪种形势,都应该是为了得到真理,而不是证明谁是对的。
60
尽管管理者时间精力有限,也一定要保证沟通,和大家在一起,是你能做的做好的投资。
61
如果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最好的答案,那么参加者应该是对讨论话题理解最深刻,且受其影响最大的各方,包括直接领导,直接下属,大家都认可的专家等等。
62
如果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示范教育,那么参与者应该尽可能广泛。那些对解决方案无法提出有力建议的成员,这也是他们很好的学习并且保持与组织发展同步的机会,如果不这样做,很可能打压整体士气,降低组织效率。如果遇到既不能给出有力建议,却又偏偏固执己见的人,如果没有开放的氛围,那些人的意见反而被推入“地下”和更加极端。如果管理者表现出可以接受这些挑战,那其他人也会效仿,给出更中肯的意见。提高此类公开讨论的时效,是最大的挑战。建议开设问答专栏,所有的全体公开邮件都可以归在下面。但如果你的级别很高,下面汇报的人很多,则建议利用“杠杆”,比如请专人帮你回答某些问题,把问题按轻重缓急排序等等。
63
参加辩论,讨论或者培训的人应该正确评估自己观点的可信度,清楚地表明是在陈述事实,提出问题,想法,还是相关事项。这样才能被准确和有效的理解。
64
有些场合不需要辩论,由有经验的人给出讲解和指示更加合适。比如我们一群人想学习打高尔夫,请来了泰格伍兹,还需要听某个新手跟他辩论么?两个人的可信度显而易见,如果对两人意见同等对待,那岂不是我们很愚蠢?只要听泰格伍兹讲就可以了。首先要保证泰格伍兹在讲的过程中,新手不能经常打断,这点很重要。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泰格伍兹在讲解完要领后,安排了问答环节。鉴于我非常强调理解是最重要的,作为新手和所有人,不应该只是教条地接受,虽然泰格伍兹有那么多光环,但新手还是应该无所畏惧进行提问,直到确定自己领悟到某些真理为止。Bridgewater多年来沟通寻求真理的过程,令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思路开放和积极提问是好事,但如果不考虑每个提问者的经验和资历,而采取同等对待的方式,那是愚蠢的做法。
65
公开讨论,甚至辩论的氛围与每一项决策都要全体达成一致不是一回事。换句话说,不应该让员工将自由发表意见,甚至投诉的权利,与决策权混为一谈。在外人看来我们的决策框架很奇怪:我们将决策权完全交给个人,同时采用公开辩论的方式。再明白些就是每个人不必向所有人汇报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责范围(例如主管负责管理,销售负责销售),在自己的领域有绝对的权威,也要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。即便更资深同事提出不同意见,给予认真考虑后,当事人还是有权力按照自己的决策进行。
66
相关负责人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大家的评价,要能够以公开的方式向大家解释决策背后的逻辑,使大家能够理解并进行评估。如果有不同意见,可提交至再上一级主管或者大家都认可的比决策人更资深的第三方。
67
实践出真知,如果你能承担当前的责任,那么你对这些工作内容有发言权,反之,没有。
68
如果有人觉得知识不够是件羞耻的事,那用这个人要小心。
69
一个豁达的人比聪明人要重要的多。
70
不必理会心胸狭隘而又初出茅庐的人的意见。帮他们打开心胸以后再说。
71
不必理会没有经过实践的高傲的学术派的意见。
72
关于任何问题的讨论,都应该在两个层面进行:眼前的问题和背后体现的原则。
73
沟通过程中,不要在细节问题上浪费过多时间。把大事办好,比把小事办得完美要重要得多。我曾经参加过很多会议,发现大家好不容易在关键问题达成一致,却没有进一步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,而是在对达成决策与否没有帮助的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很多时间。要适可而止。
74
对待你下面负责人的考核评估,不应看他们是否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做事,而应该看他们是否按照正确的方式。
75
如果大家对某个话题是否应该辩论不能达成一致,那么应该进行辩论,否则相当于直接给某些人(通常是老板)一票否决权。
76
如果希望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,依然产生正面的效果,应该让相关负责人公开接受挑战,只要这位负责人具有前瞻性的眼光,能够把不一致的细节放到更加深远的范畴里,随后接受挑战式的讨论能够让大家看懂背后的通盘考虑。
77
如果有人提问给你,要先想清楚自己是不是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。
78
管理者要会区分闲得无聊的投诉和可能带来改进申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