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资讯服务 精译求精 正文

保持好奇心

时间:2014-04-24 字号:      


本文翻译自20126月的一次访问
编译/东方红 精译求精

吉姆·查诺斯(Jim Chanos)是全球最大空头基金公司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,曾因做空安然(Enron)而闻名。

你们的基金和其他对冲有什么不一样?

很多基金投资建议责任和最终利益分配其实是倒挂的。合伙人和组合经理高高在上,却要求最底端的研究员给出最好的股票,如果股票表现没问题,大家都赚钱,但一旦出现问题,受到责备和承担风险的是研究员。这也是这个行业人员流动大的主要原因。

我们的模式完全相反,我们6个合伙人负责提出想法或股票,读财报,了解业内其他人的看法,然后把这些交给研究团队,股票投资失败也不会埋怨研究员,因为是我们自己决定把股票放在组合里面的。我们6个人的从业经历有150年,每个人在这间公司的时间加在一起也有100年,而我们有的研究员在这里已经工作10-15年,我们相信这样的氛围使我们的模式更加稳定。

能请详细讲讲你们的投资过程吗?

做空是与生俱来的,后天无法练成。

从技能角度讲,做多和做空都需要深入研究,挖掘市场没有看到的公司的独特价值,但思维方式完全不同。做空需要在不断强化的负面思维下做决策,而我们从小受到教育要拿高分、找好工作、取得更大成就,这些都在强化正面思维模式。

华尔街就是最好不过的例子,每天有多少看多报告,有多少CEO在财经媒体吹风,这些happy talk大多都是噪音,但却是永远摆脱不掉的背景音乐。你能否经受得起,那么多人而是手握大量资源的人,每天都告诉你,且不断用事实证明,你错了?有多少人真的经得住天天这样的磨练。

做多和做空的回报模式,特别在时间方面很不对称。做空,可能数月甚至数年都赚不到钱,比如市场一直上涨;但一旦那一刻到来,瞬间就得到全部回报。

每天收听到各种信息,但你不要去理会,只需要确定有没有你需要知道的新信息。很多价值投资者认为,股票可以无限上涨,最差情况也就是跌到零而已,但我见过太多跌到零的股票。

什么人适合走做空这条路?我现在练就一双慧眼,观察做空的股票在不断上涨后研究员或基金经理的反应,你知道市场的疯狂常常超出你的想象。

说到逻辑框架,我们研究的范围和大家一模一样,时刻牢记这些都是移动目标,因为情况会发生变化。我们需要担心无限的上涨,所以要考虑市场容量,大数定律等等,以判断暂时的会计和债务问题有没有可能得到解决,时刻牢记财务数据总是带有误导性,净资产里如果有过高商誉和软性资产,那么如果公司遇到问题,将有很大风险。估值,是我们最后才会考虑的因素,因为很多便宜或者价值型的股票是很好的做空标的。

你们常用的做空主题有那些?

以前我们常做空金融服务业,因为这个行业很可能通过坏账提高业绩,还有消费品,和通过并购而得到快速发展的公司。总之,目标是“有问题的商业模式+有问题的数据”。这些公司正在努力通过合法手段,激进且隐蔽地掩盖即将爆发的问题。而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者,没有意识到这些业务衰败的速度会超过产生现金的速度。

柯达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:有一些非常著名的价值投资者,真的是一路跌一路买,他们认为,尽管公司的业务出现下滑,但假以时日一定能带来更多现金使股东获益。但事实是,在这种情况下,绝望了的管理层会将现金流挪用,希望短期内产生奇迹,柯达就是将知识产权收入和现金流投入了打印机行业,而这又是一项衰败的业务。这是绝佳的做空标的。

我们曾经在开放式增长概念上摔过大跟头。1996年,我们在8美元开始做空美国在线,1998年平仓时,股价已经涨到了80美元,幸好仓位不是很大,才没有造成毁灭式后果。从此,我们得到教训,即使不看好某种增长模式也要尽量推后参与。做空的时点,其实是件很难把握的事情,其他的投资者看到的事态发展和我们一模一样,所以不一定能够借到股票,这才出现做空者无论什么时点,只要能够借到股票就借。这样在利率达到十以上的市场里面,还可以赚到短期利率,耐心等待做空效果的兑现,但在今天零利率的市场环境下,等待做空的过程更加痛苦。

数据造假的公司,最后有没有可能"没事"

如果我们对基本面判断正确,一般会找问题爆发中的公司,因为这类公司很难翻盘,翻盘意味着要完全推翻旧的秩序。所以,潜在目标是那些问题已经根深蒂固,但到了公司高管不得不面对的地步,他们要想继续玩下去,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。

你所强调的"价值陷阱”?

如果你要做空一家高杠杆公司,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股票,还要考虑整个资本结构。比如90%是债,10%是股票,那么股价就得砍半,对总股本也就降低5%。但如果以资本结构来看,有些情况下,总股本只降低一点点,现金流可能已经损失了75%,公司偿债能力会受到影响。我们常见的都是市场波动,而容易忽视永远留在那里的公司债务。与现金流大量减少无法偿债相比,股价砍掉一半“就不算什么了”,投资者全部输掉的可能性不小。

现在看空哪些?

第一,美国天然气行业。

技术的突破使天然气的价格从10美元降至2美元,此外,产量猛增,但绝大多数公司对价格的预期仍然维持在6-7美元的水平。

现在就挣扎了,一边是整个产能过剩的大宗领域,资产负债表越来越差;另一边是很多公司都在想尽办法隐藏负的现金流。所以,我断言这个行业将是未来做空的“沃土”。

不难想到,天然气价格现在只有煤炭的一半,煤炭曾经是最廉价的能源之一,现如今煤炭却以成为最贵的能源之一,很多公用事业和其他行业正迅速由烧煤改为烧天然气,所以我也不看好煤炭行业的前景。

第二,以赢利为目的的教育产业,其经营模式也有问题。

入学门槛相当低,学费又在不停地涨,学生们就算毕不了业,已经欠下2-5万美金的债务。我不否认有些技术学校的质量不错,但更多学校为了赚钱纷纷开设网校。报纸报道过某些大公司对网络文凭完全不认可,也就是说学生欠债的结果是被当做高中毕业水平看待。最终助学贷款这块的违约率,会高到政府不愿继续担保,而要求这些盈利性质学校承担更多的风险。到时,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就做不下去了,现在这类公司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政府担保。

第三,这两年我一直说,与大宗商品有关的公司只能是估算价格区间,投资难度很大。

比如铁矿石,上世纪20年代只有30-45美元,那时铁矿石到处都是,成本也就30美元左右。但从2005年起,铁矿石的价格开始飙升,去年曾达到180美元,后来回到140美元,很多公司的盈利模型都做的还是120-160美元,万一要再回到30呢?大家现在参照的都是过去四年,但这是中国基建大发展的四年,是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
你觉得海南省已经有了3个机场,还会需要第4个么,特别在第2个机场利用率都不高的情况下。这也是做空应该寻找的机会。铁矿石跌到50美元,我是无所谓的,但如果铁矿石在140-180美元的位置,而且未来需求明显减缓,产能还在不断扩大,那就不得不做出灾难性的预测了。

你接触过的最优秀的研究员有哪些特点?

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好奇心。我们最出色的研究员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专业,没经过任何正规商学院的学习,她的成功来自于对各类知识的好奇心。她什么问题都敢问个为什么,任何不懂的事情都想尽一切办法弄明白。在我看来,这些是无法通过培训获得,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。

你遇到研究员犯过的错误中哪些是可以避免的?

首先,我经常发现研究员和上市公司管理层走得过近,这是最严重的错误。

我们从来不去见管理层,我倒认为这是做空头的一项福利,即我们不会依赖上市公司。那些与上市公司亲近,同时做多的人,永远无法详细得知负面消息。没有管理层会主动愿意告诉投资人公司的实际想法。公司高管永远知道该怎样告诉你,看似不寻常的数据其实都正常。可你相信么,标普500的上市公司CFO接受调查时表示,三分之二都曾经受到过相关暗示!可见如果公司真的出了问题,离管理层越近,风险越大。

其次,研究员常犯的错误是没有认真读所有公开资料。

我在耶鲁商学院讲的一门课,叫金融欺诈史。我经常告诉学生,也告诉我的研究员,掌握公开的源头资料是最无敌的。

我们做一个“游戏”:一家公司刚刚公布了业绩,里面明显写着“出于一些重要的原因,公司将注册地改为瑞士”,我让研究员给8个卖方分析师打电话,结果只有第7位对这件事稍微知道一点,其他人根本没有认真读已经出来10天的公告。

华尔街研究机构是市场化部门,最资深的人会花很多时间在营销上,下面的人只负责做模型,也不会多想。所以买方的研究应该是从里向外,而不是从外向里。就是说,应该先读上市公司向监管部门报备的一切资料,然后是每一次的公告,再其次是分析师交流会资料,最后是其他研究成果,而不是先听到一个故事,然后看了一些报告,再听些分析师交流会的问答。

讲到安然的例子,当时有一项公告,很多安然关联方得到许诺,如果出现亏损,安然将发行股票以进行弥补。这是多么重要的信息,但却被市场忽略。所有这些信息都在那里,只是看你有没有做功课,并提出原创性的想法。记得我们曾要求来路演的所有卖方,在白板上写出看多安然的理由,真的很多很多。投资就像进行审判,你需要大量证据,最后进行合理的推断即可。

我一直主张要从上市公司历年报告中用语的变化体会深意。我们当时做空安然时,发现对外披露的资料里有越来越多报表外的信息披露。这很显然是内部法律顾问出于自身职业生涯的考虑,要求管理层披露更多信息。记住,这些语言的变化,都是内部斗争的结果!所以先从最新公告开始,倒序往回读。花一两个晚上,对公司的认识会全面得多。如果你是航空研究员,你会希望了解订单、运量、油价等等,但这些并不能帮助你了解Delta航空和日本航空现在经营状况,你需要读原始资料,慢慢地,你会了解你所读到的内容,也更加有经验该如何分配阅读时间。分配这些时间是科学也是艺术。做投资要首先成为优秀的信息编辑。

你会给年轻人哪些建议?

对暂时职业受挫的人,认识到人脉网络的力量吧。不管是午餐,还是晚宴,尽量去认识这个行业的人。周围的同事平时会去哪,你也要去,或者参加专门启发投资想法的沙龙。总之要保持好奇心,尽量多见同行。

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很好的想法,但可能会为此丢掉饭碗,做,且要趁早,越往后,你身上的责任会越重,冒险的“能力”也越小。如果你只有25岁,但失败了,没人会拿你怎样,你未来的老板和投资者还会为此给你加分。

人生苦短,不管哪个领域,一定要做自己喜欢,能让你总是感到好奇和动力的事。然后,当你几次遇到“好运”的时候,抓住机会,跨越式发展。

相关文章: